首页 > 新闻资讯 > 统计学的研究特点十篇
2024
02-06

统计学的研究特点十篇

  统计学的研究特点篇1

  人们的印象里,统计学就是对数据进行简单的运算,然后通过图表、表格把它们表示出来,这是长久以来人们对统计学的一些片面认识。统计学的定义有很多种,每种定义对统计学阐述的侧重点不同。其中维基百科是这样定义统计学的:“统计学是研究如何测定、收集、整理、归纳和分析反映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的数据,以便给出正确认识的方法论科学,被广泛的应用在各门学科之上,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到人文科学,甚至被用来工商业及政府的情报决策之上”。简单来说,统计学就是数据的科学,是一门收集、整理、分析、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科学。

  二、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特点

  统计学研究必须要求明确统计学研究的客体是什么,即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统计学中某种性质相同的个体所组成的集合叫总体。统计学就是研究客观总体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和变动规律,或者说统计学是研究统计过程的规律和方法以及客观现象统计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既涉及到自然科学领域,又涉及到社会科学领域。统计学研究对象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1)依赖性。

  依赖性即统计学研究对象的寄生性,依赖性是统计学独有的特点,统计学研究的数据是来自各领域的,是依靠解决其他领域的问题而存在和发展的。统计学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媒介科学,它研究的对象是其他学科的逻辑和方法论。

  (2)数量性。

  数量性即统计学研究对象是通过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表示的。数量性是统计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因为数字是统计的语言,统计是通过数量方面来认识事物的,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归纳统计规律性,就可以达到统计分析研究的目的。

  (3)总体性。

  总体性即统计学以研究对象总体的数量为研究对象。每一个个体都有自身的随机性,而这些研究对象的总体又具有共同的特征和共同趋势,所以统计学研究是通过对大量的个体特征进行研究,从而过渡到对总体普遍存在的事实进行观察和综合分析,进而得出研究对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统计规律。只有掌握研究对象的总水平、总规模、总体特征和共同趋势才能体现统计学规律的作用。

  (4)变异性。

  变异性即构成统计学研究对象总体中的各个个体,除了在某一方面必须是同质的以外,在其他方面又要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和变异。如果各个个体之间没有区别和差异,统计研究就是没有意义的。统计学的这种变异既可以表现为数量上的,也可以表现为非数量上的,但是因为统计学具有数量性,所以表现为数量上的变异才是统计学所要研究的对象。

  (5)具体性。

  具体性即统计学研究对象是具体的数量方面。统计学所研究的数量是具体、现实的,而不是抽象的,并且统计学研究的数量是有现实意义的。比如,要研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必须确定具体年份的具体范围内的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数量、收入构成、收入变化以及计算方法,才能对研究对象进行统计分析。(6)广泛性。广泛性即统计学研究数量方面的范围的很广泛。其广泛性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等各类社会现象的数量方面。统计学研究对象的广泛性是统计学成为媒介学科的必要特征。

  三、统计学的研究方法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统计学也不例外,统计学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归纳出了一系列专门的研究方法,如实验法、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统计描述法等。

  (1)实验法。

  统计学的实验法包括假设检验和实验设计。假设检验就是在对在总体参数提出假设的基础上,利用样本信息来判断假设是否成立的统计方法。实验设计就是设计合理的实验程序,使得收集得到的数据符合统计分析方法的要求,以便得出有效的客观的结论,其中最常用的实验设计是正交设计法。

  (2)大量观察法。

  大量观察法就是对全部或者足够数量的研究现象进行观察和研究,推理归纳出客观现象的本质特征和发展变化规律。通过对大量的研究对象进行观察和研究,才能排除偶然因素造成的影响,揭示研究对象的统计规律和本质特征。

  (3)统计分组法。

  由于所研究现象具有差异性、复杂性及多样性,需要我们对研究现象进行分组研究,进而来区别研究现象的类型,研究不同组别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统计分组法包括传统分组法、聚类分析法和判别分析法等。

  (4)综合指标法。

  综合指标法是利用总量指标、平均指标、相对指标、标志变异指标等对研究现象的数量关系和数量特征进行分析,来反映统计学研究现象的数量方面特征。综合指标法在统计学的经济应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5)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

  统计描述指对调查或实验得到的统计数据进行整理、分类、计算出各种能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综合指标,并加以分析研究,从而得出有价值的信息,用表格和图形表示出来。统计推断指以一定的置信水平,根据样本数据资料来判断总体数量特征的归纳推理方法。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在统计学研究中应用非常广泛。

  四、统计学的发展趋势

  (1)统计学实际应用的范围扩大。

  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统计学开始被各行各业运用起来。统计学逐渐应用到企业管理、保险金融、政府决策、国家经济安全等方面。统计学在企业管理方面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和效率。在保险金融方面可以监控分析金融风险和保险问题来保证金融保险市场的正常运行。在政府决策方面可以帮助政府宏观调控,从而减少决策失误。在国家经济安全方面可以监控经济安全问题,预防经济危机。

  (2)统计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

  统计学的性质决定了统计学是一门媒介学科,统计学的发展是建立在各类学科的基础上的,其涉及领域非常广泛。因此,统计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更能发挥它的作用,例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进行融合等,在融合中能不断完善统计学体系,创新统计学研究方法。

  (3)统计学与网络、计算机的结合。

  统计学的研究特点篇2

  关键词:统计学;工程造价;特点;作用

  一、统计学的产生与发展

  人类的统计活动历史悠久。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最初利用手指、石子、贝壳、小木棍以及绳索等工具进行的一般计数活动就蕴藏着统计萌芽。“结绳记事”是最典型的原始社会的记事统计方法,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在生产实践中,感到“结绳记事”已不能适应生产发展需要,于是便开始向“书契记数”的时代迈进。 进入奴隶社会,统治者为了满足国家管理的需要,开始进行较系统的入口、土地等的统计活动。 在封建社会,统计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并开始建立人口、土地登记调查制度。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社会生产活动日益复杂,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大幅度增加,以简单汇总计数为主的静态统计已不能适应资本主义国家管理的需要。统计工作逐步由人口、财产等领域扩展到工业、贸易、运输业、保险业等领域。随着统计领域的迅速扩大,统计的内容和方法也不断发展。统计实践活动的不断丰富和迅速发展为统计学的创立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在现代社会,统计作为政府管理的重要手段和工具,日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世界各国和重要国际组织都成立了专门的统计机构,制定、颁发了统计法规,统计工作逐步实现经常化、规范化、专门化。

  二、统计研究在工程造价中的特点

  (一)数量性

  数量性是统计研究的基本特点。客观事物都是有质和量两个方面,是质和量的辩证统一体。统计学所研究的客观事物的数量特征是与质量密切联系的,即研究的客观事物的数量特征必须考虑质量特性,并通过量反应质。对质量的研究称为定性研究,对数量的研究称为定量研究,统计研究的过程是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过程。在工程造价中,这个特点极为明显。 在工程造价中,在开始工作前,需要进行市场调查,这个过程中,将会产生各种数据,因此,统计学知识就显得尤为重了。

  (二)总体性

  统计研究就是总的、综合的数量研究。统计研究的目的不是计量个体的特征表现,而是对个体的特征表现进行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得到总体的综合的数量特征。总体性也有综合性的含义。对客观事物的同一特征在不同时期的表现进行的分析研究就是综合性统计研究。

  统计研究也不排除对个别事物进行深入具体的分析研究,进行个别事物的综合性统计研究。例如,进行个人综和素质测评,是把个人的政治思想素质、文化素质、科学技术素质以及身体素质等个别素质加以综合得到个人综合素质。 工程造价在进行预算时,个体的综合性质也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对市场各个用材的具体价格的大致估计极为重要。

  (三)具体性

  具体性即客观性。统计对象是具体的,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或现象。统计数据包括原始数据和计算结果,都是客观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数量表现,是具体的数据。这是统计和数学的一个重要区别,数学的对象可以是脱离了具体对象的抽象的数量。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能将在市场上得到的价格规律更加客观准确的展示出来,给预算工作人员提供了极有利的帮助。

  三、统计分析在工程造价中的作用

  (一)提供信息服务

  提供统计信息是统计的信息职能,也是统计的首要职能。在工作之初,所有搜集上来的原始数据在未经过统计分析工作前,只是一堆“资料”以备查询,为了从大量的数据中发现蕴涵其中的对造价管理有用的信息,则需要对所有数据进行深入而细致地进行统计分析工作。 统计分析在工程造价中运用的重要表现为:统计分析是西方国家制定企业定额和投标报价的基础;统计分析是国家及有关部门制定全国统一定额和行业定额或投标报价的基础和必要条件;我国工程造价的改革方向是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控制量,放开价”。实际工作过程中,工程造价需要提前收集分类,分析一下那些能用,那些只能参考借鉴。

  (二)提供咨询服务

  统计工作不仅要完成提供信息的基本爱要任务,还要进一步利用已掌握的各种统计信息资料,为政府、企业以及个人提供各种咨询建议和对策方案。当收集完资料之后,我们只能看到它的表面价值,利用统计分析的方法挖掘数据的潜在价值,使收集到的数据充分利用起来,充分发挥它的价值,实现利益最大化。

  (三)提供监督服务

  监督职能是指根据长期大量的统计信息,按照标准和规范客现象发展变化状况进行监督,确定其是否正常,有无警情。通过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持续不断地进行观察,是工程造价的计算更加准确无误。

  参考文献:

  统计学的研究特点篇3

  国家在不断的进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国民生活水平有着明显的提高,对于地质统计学有关问题也越来越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视。国家司对地质探索发展的研究问题也是越来越谨慎。世界发展过程中,地质演变非常重要,我国在有关地质方面的研究也投入了很多资金与人才,但仍旧是资金不到位人才稀少的研究项目。因此,这方面的研究还是很缺乏,不仅是成本少,其中出现的苦难也是不少。我国最常研究的问题就是矿物质形成结构以及勘察内容取样等等,综合地质统计学在地址及矿业中的应用促进其发展。

  二、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走着我国特有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出现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我国的进步不断做出努力。我国的经济状况不断得到改善,国家地位不断稳固并提高。国家地质统计学不断向外推广,以地质统计学为基础建立了矿业软件,推动了矿业领域的发展,将软件引进企业,为国家带来收入。近些年,也增加了许多勘探单位以及设计学院。但在地质上的应用也存在着许多误区,有人认为矿物是万能的,也有人认为这种学术很简单,不值得深入探究。我国的地质复杂多样,勘探过程是漫长的,但这项事业已经处于了起步中,终将会发展起来。

  三、地质统计学基本原理

  地质统计学基本原理包括区域变量理论、变异函数及结构分析和克立格法。这三种理论构成了地质统计学基本原理,是它的重点,只有掌握了这三种理论才能进行地质统计学研究。这三种方法都各有各的难点,需要我们认真学习才能彻底掌握。

  四、地质统计学的特点

  地质统计学的广泛应用已经非常彻底,尤其是在矿业中,总的来说它有三种特点。

  (一)复杂性

  地质统计学并不是简单的将地质学与统计学结合在一起,而是从实际出发,将地质和勘探结合在一起,依据矿床地质变量本身特点进行分析研究,从这个角度再去选择合适的数学角度、理论依据和方法结合实际分析,再加以改造创新,最终实现研究的突破性,更好的利用地质的特殊性。这个角度来讲,地质统计学是一个全新的学术研究,它不仅包括了数学统计、地质学,还是综合考虑了地质特殊性的学术研究。

  (二)信息利用率高

  地质统计学在勘探工程中将信息的价值利用提升了一个层次。地质统计学中的克立格法就在估计矿床数据时不仅可以考虑样品数据,还能够考虑样品临近的数据,可以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以及准确数据,这都是地质统计学的作用,它强大的信息利用率将地质统计学放在了一个更高的层次,最大限度地利用了信息,省去了许多工序,为效率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估计的广泛性

  地质统计学的估计不仅可以对储量的整体进行估测,还能对局部进行估计。这在复杂的地质研究中占据了很大的先机。可以通过这种计量方法进行不同面积的估测,完全打破了传统的计量方法,更好地满足了矿山中设计所需的研究,并且有利于设计者更加了解内部结构,减少了意外发生,减少了成本的花费,为国家经济做出了贡献。

  (四)计量方法准确,经济时效性

  地质统计学与传统统计学的区别就是能够更加准确的判断,减少了经济成本。他能够在开采前给出定量估计,并且与计算机相结合,不仅实现了自动化,还节省了时间与人力资源,所以说,它的经济时效性很强。通过精准的模拟,可以对开采矿山进行充分的了解,从各个方面提高了我国地质统计学的价值。

  五、地质统计学在地质及矿业中的应用及发展

  (一)地质统计学在地质及矿业中的应用

  地质统计学是学术地质衍生出来的一项研究,通过不断地努力已经发展的相当完善,目前在我国应用广泛。我国已经将这项技术应用在许多方面,开发了许多相关软件,也可以将其营运在矿产资源的价值估量上,总之,对矿业影响已经相当巨大。它的运用也给我国带来了许多价值,是国家的一大经济支柱。通过地质统计学的勘探出现了许多好处,带动了我国经济发展。

  (二)地质统计学的发展

  地质统计学将以线性地质统计学作为基础,继续加强相关研究,使之不断完善。其他与地质统计学相关的学术研究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比如说非参数地质统计学就已经逐渐得到重视。在地质统计学的领域上将会逐渐出现重大突破,这项领域也会不断扩大,逐渐突破矿质,延申进入农业水利、土壤科学等研究。与之有关的原理会进一步的完善。

  统计学的研究特点篇4

  一、研究背景的转变

  从历史上看,会计理论是为了配合会计实务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但会计实务必须与不断变革的经济制度和经济关系以及不断变革的会计目的相适应。因此,研究会计理论必须将其与当时的历史背景联系起来,与当时的经济制度和经济关系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我国过去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生产力水平低下,商品经济不发达,“两权”不分立,是这一时期经济环境的主要特征。企业缺乏必要的经营自主权,它的任务就是完成国家下达的计划,因此,反映国家计划的执行情况就成为会计的目标。这样,会计目标仅局限于为计划、统计、财政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提供数据资料。这种单纯地核算型会计模式使人们不重视会计理论研究,也忽视了与会计具体实践有关的应用和操作理论的研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要求赋予企业完全的经营自主权。由此而引发的筹资渠道多样化和投资主体多元,要求会计一方面要提供能满足投资者和债权人需要的信息,另一方面还要利用信息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的服务。这样,就促使人们从对会计概念、定义的解释中走出来,转向对编制会计报表所依据的会计制度及其基础观念的研究,更多地关注如何构建一套完整地、能充分解释和说明市场经济下会计实务运行机制的理论体系。

  二、研究起点的转变

  长期以来,我国会计界关于会计理论的研究是以会计本质为起点,逐一阐述会计对象、会计职能、会计作用、会计任务和会计方法等理论问题,成为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独特方式。这与当时特定的经济环境有关。改革初期,会计实践开拓了许多新领域,出现了不少新情况和新问题,传统的会计观无法反映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会计实践。所以,客观上要求人们首先对会计是什么,即会计的本质作出重新认识,于是会计本质便成了会计理论研究的起点。在这种研究起点的引导下,派别之间的争论,学术界的活跃,均源于对会计本质的不同表述,形成了偏颇的学术繁荣。

  笔者认为,会计研究的起点应直接反映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反映会计领域中必然的内在联系,并成为会计理论结构中的最高层次和会计系统的导向。也就是说,会计研究起点除与外部环境保持直接联系外,在会计理论和实践上应具有同一性,从而成为沟通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的桥梁。显然,会计本质作为一个纯粹理论性的范畴不具有这一特性,在会计领域中,唯一具有这一特性的是会计目标。因为:首先,外部环境通过会计目标作用于会计系统,会计系统通过会计目标去适应外部环境,这就使得会计目标具有连接外部环境和会计系统的特性,以此为起点能将外部环境与会计系统有机地协调起来。其次,会计目标不仅是会计理论结构的最高层次,是决定会计假设、会计准则、会计要素、会计技术等会计理论要素的基础,也是会计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而会计目标具有连接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的特性,以此为起点能使会计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当今我国的会计正在进行一次重大变革,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结构体系是这次变革的目标之一。为达此目的,重新选择研究起点已成为必要。人们在已认识到“本质起点论”不足的同时,纷纷把眼光投向会计理论结构的最高层次——会计目标,“目标起点论”已经取得越来越多人的共识。现实条件下,会计理论研究的起点正由会计本质向会计目标转变。

  三、研究方法的转变

  建国以来,我国会计研究者比较偏重于会计学基础概念的研究。会计界最为关注的是社会主义会计的含义、对象、性质、职能和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研究者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一般都是依据社会主义基本经济理论(如国家所有制理论、社会主义再生产理论、产品经济理论、计划经济理论等)为前提和出发点进行演绎而得出理性认识和判断的。因此,传统理论研究一直采用的是演绎法。这种方法曾在相当长时期适应了国民经济按计划发展的需要,在解释国家有关会计政策和制度上,在规范会计实务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然而,这种纯粹的演绎法在理论研究中也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突出表现在:(1)以规范性的演绎法排斥实证性的归纳法,使会计理论从理论走向理论;(2)以哲学思辩取代科学分析,使会计理论缺乏科学理论应该具备的可验证性特征;(3)以理论推导代替对经验事实的观察、积累和分析,特别是对会计发展方向的把握,使会计理论失去了解释效力和预测功能;(4)坚持理论模型的一元化,不了解理论模型多元化的合理性及其意义,使会计理论缺乏活力。

  因此,在会计变革的浪潮中,继续沿用传统的研究方法,不仅不能适应会计理论发展的需要,而且还会导致会计理论与实务的严重脱节。基于此,笔者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体系,需要对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研究方法进行突破,不能拘泥于单一的演绎法,而应是一个由演绎法、归纳法、社会学法、经济学法、实证法等多种方法组成的集合体。应用演绎法从有关财务报告目标、假设或其他概念为前提,推导出能指导会计实务的原则、准则及相应的会计方法程序;应用归纳法从大量会计实务的观察、计量、分类中概括出一般性关系或结论,将其加以验证,从而推导出对实务具有指导意义的一般概念或原则;应用社会学法把“公正性”概念扩展到社会方面,研究会计技术和方法的社会效应,研究会计信息如何反映企业经营活动对社会的影响,或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应用经济学法研究会计政策和会计程序如何反映经济现实;应用实证法去解释会计实务对人们和社会资源的应用产生的影响。在这些方法的共同作用下,才能使会计理论研究建立在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的基础上。

  统计学的研究特点篇5

  关键词:统计学;辩证统一;统计规律;思想 

  1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统计学为探索随机现象统计规律性,必须正确处理必然性与偶然性之间的辨证关系。在总体中诸个体某种数量标志表现偶然,而诸标志值平均则为必然。重复测量某种同一客体出现不同的数值属偶然,而同一客体本身真实数值则为必然。必然性通过大量偶然性的数量差异为自己开辟道路。统计研究中经过综合平均,将大量偶然性所形成的数量差异,互相抵消,显露出平均则为必然。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对立统一关系在统计抽样调查问题上表现极为明显。客观事物极其复杂,表现千差万别,同一总体各单位的数量差异也非常大,从个别单位,往往因偶然因素的影响而无法探索其本质和规律性。然而,通过大量观察,排除偶然性因素影响,就可暴露出事物的真象,显现其本质。在进行抽样调查时,只有随机抽取的个体足够多,消除诸多偶然因素影响,才能通过抽样总体的数量特征正确地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

  2 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实践和科学都证明矛盾的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矛盾着的事物是普遍存在的,况且同一事物或过程的矛盾有其共性。而对于每个事物或过程的矛盾也各有其个性。因此说,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就是一般与特殊或普遍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辨证统一的关系。统计学中存在着各种矛盾,每一矛盾具有不同特点。在统计认识中,个体的差异性中蕴含着总体的同一性。统计方法就是运用科学的手段抽象掉各个个体的差异性,探求总体的同一性,并用差异性去标志同一性的内在质量。差异性是统计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没有差异性就没有统计;而同一性则是统计的目的,为了求得同一性才需要进行统计。因此,统计研究要运用大量观察法与个别观察法相结合使用的统计方法。

  统计研究中运用大量观察法,实现从个别到一般,从个性到共性的认识过程。同时,根据共性寓于个性之中的对立统一规律,统计研究在大量观察的基础上,运用个别观察所搜集的资料来说明总体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使认识更深刻、更具体。

  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规律指导统计研究必须是将统计中的平均数与分组法结合,用组平均数补充说明总平均数,用反映现象的离散趋势的变异指标与反映现象集中趋势的平均数结合使用,以使研究更全面,更完善。

  3 整体与局部的统一

  统计学的研究着眼于总体,着手于样本,立足于个体;同时从总体出发,分解剖析,认识局域(类、层、组)甚至个体,并对其进行调查研究,观察计量,搜集资料。接着对个体的调查所获得的资料进行计算分析,或归纳演绎,用样本来推断总体,达到对总体的系统性认识。即为“统而计之”和“计而统之”的总和,以实现以统定计,以计达统的目的。所以,统计学的思维是一种系统思维,要求一切认识对象不仅它本身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而且它还要作为某个更大系统的要素来认识。这种对系统客体的“主体”认识,是一种对研究对象进行整体性度量的系统思维方式。

  因而,统计认识充分体现了整体和局部的有机统一,这是统计研究的一大优点,也是统计认识比较接近客观、真实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它认识方法往往是就某一要素而研究某一要素,就某一系统而认识某一系统,忽略或没有充分重视各要素的整合作用和系统环境对系统的制约作用。

  4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统一

  从统计认识过程而言,充分体现着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对立统一的关系。定量分析研究是统计研究的特色所在,但统计的定量分析不是纯粹数量意义的,即不是就数量论数量,而是基于所研究事物本身的特点,并且从所研究事物的有关联系或现实背景中,紧紧扣住认识所研究事物内在本质这一主题来展开的,他注重的是定量分析背后的具体含义和意义,这也正是统计学与数学的区别所在。那么统计研究怎样才能通过数量来体现其具体含义与现实意义?这就必须结合定性分析,即以定性分析为起点,并以定性分析为终点。具体来说,统计研究总是按照“初步(感性)的定性认识——客观科学的定量认识——高级(理性)的定性认识”这一过程来进行的,即从定性开始,确定认识事物有关方面的指标,经过定量过程,搜集,整理,进而对其分析研究,上升到更高的认识,深入认识事物的质,完成定性认识。统计认识活动遵循质与量对立统一规律,从初始的定性入手,依设计的科学的方案一整套统计指标体系,按要求搜集有关数据资料,经过整理和分析对比,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也就是说统计的定量分析是人类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个飞跃的重要途径,是避免产生认识主观偏差的重要手段。

  因此,统计研究最终是为人类定性认识服务的,是为了定性认识才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的,前面所讲的统计的方法性、应用性也正体现在这里。实际上,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统计研究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统一,才是需要我们关注的重点。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探求质与量变化的规律和界限,研究质的规定性与量的规定性的关系,将质与量同一与度中,即量的规定性定性于度中,质的规定性定量于度中,以实现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真正统一。

  5 分析与综合的统一

  在统计研究过程中,分析和综合是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一个基本方法。统计认识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在各个局部进行剖析的基础上达到对总体的认识,揭示其本质和规律性。

  所谓分析方法,就是把研究对象分解为若干组成部分,并分别加以研究,从而认识事物的基础或本质的一种思维方法。任何事物的整体都是有若干组成部分构成的,将客观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分解成各组成部分,分别研究其结构与功能、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特点以及在各种外界条件作用下所表现出来的事物的属性和特点,从而达到对事物本质及内在规律性的认识之目的。可见,分析方法是以客观事物的整体与部分关系为客观基础的。在统计研究中诸如分组分析、因素分析、因果分析、结构分析、定性和定量比较分析、比例分析等等。这些分析在人们的认识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要把分析所得到的认识变为对整体的认识,揭示整体的本质和规律性,就必须进行综合。

  所谓综合方法,就是把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加以研究,从而在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办法。与分析方法相比,综合方法认识过程的方向完全相反。它是将事物的各个部分联结为整体,通过全面掌握事物各部分、各方面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加以概括和上升。从事物各部分及其属性、关系的真实联系和本来面目,复现事物的整体,综合为多样性的统一体。在统计中,诸如人口统计的将分组、结构、比例分析化为对整个人口状况分析;商品销售总额分析时分解为价格和销售量变动的影响,进而从总体上分析其因素影响;社会总产值的变化,分解成各个部门行业的影响,进而综合研究其全貌等等。

  分析与综合是对立统一,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统领分析。没有具体的分析,就不能具体深入地把握事物的各部分、各侧面和各种属性与诸因素,从而也就无法综合;同时,分析也离不开综合,它在综合统领下,以综合为目的,达到确切地揭示事物的总体和本质和规律性,使认识升华。因此,没有分析的综合,其结论就只能是空洞的、无根据的,是一个混沌的、外在的、直观的整体。“思维既把相互联系的要素联合为一个统一体,同样也把意识的对象分解为它的要素。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 第81页)。”分析的结果,也就是综合的出发点。统计认识的发展总是沿着“分析——综合——新的分析——新的综合……”轨迹不断前进的,促使统计认识活动不断深化,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

  6 归纳与演绎的统一

  所谓归纳推理,就是从特殊到一般,给出新认识;但新认识是不确定的,可能是错的;特殊材料的组合不同,给出的认识也不同甚至矛盾;基于不完善甚至劣质信息作出决策。所谓演绎推理就是从前提(公理)到命题,不提供超越前提的新知识;容许选择多个前提,但前提可能是错的;大前提里的不同小前提(公理系统里的不同子集合)会给出不同甚至矛盾的结论。以观察为基础对事物的不确定性进行度量主要属于归纳推理问题;但若已知各种事件发生的结果和发生的概率,不确定性下的决策则可以转化为演绎推理问题。

  统计认识是通过个别研究认识一般的,所以统计思维必然是一种归纳(即必须通过归纳才能实现)。统计不仅要根据所构建的原始信息通过统计推理获得一般的“知识”,而且还必须进行假设检验、机理检验等,对所获得的知识进行论证。所以说,统计思维是归纳与演绎的统一。归纳方法论强调了方法和外来信息的重要性,而演绎方法论则强调了问题和先存知识的重要性。实际上,二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需要相互补充和协调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比如在统计思维中的回归分析既是归纳,又是演绎。所以说,统计思维将归纳和演绎高度而有效地结合运用,收到了很好的认识效果。也只有通过归纳、演绎和实践的相互作用才能找到可靠的科学真理。

  7 具体和抽象的统一

  按照统计认识要运用材料来看,统计学的实际应用具有具体性,它是依据一定的数据和事实,使人们得到启发,运用已有的经验知识,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作出迅速的识别和直接的理解,并对对象的总体状况作出判断。统计认识在取得统计数据之后,首先就是根据数据的特点,运用一定的数据整理手段(如分组、直方图、茎叶图、频率图等)和统计研究人员积累的统计认识经验,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获取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对统计数据的背景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必要时还要进行典型剖析或抽样验证。所以说,在统计认识的数据收集、分析与所做结论需要具体化。同时,对统计理论方法研究时具有抽象性,在一定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数理研究,是具有抽象思维的特点。属于抽象思维的范畴,它舍弃具体向客体的规客规律性逼近。因此,统计学是具体和抽象的统一。

  8 经验思维和理性思维的统一

  统计认识过程不仅是通常所说的实证性研究活动,同时也是探索性研究活动。它自始至终都是理性认识和感性材料的相互结合和相互渗透。

  按照统计认识属于实证性研究来说,它具有经验思维

  的特点。经验思维就是运用实践经验、感性认识和感性材料进行的思维活动。它的功能主要是认识具体事物的外部状况、表面联系和现象,通过经验思维能够对丰富的大量材料初步加工,把握事物多种多样的具体状态,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描述性统计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经验思维。它依据的是客体的个体的实际状况或者是客体过去的、现在的状态,是事实的归纳、概括、整理。从推断性统计来看,它在描述性统计提供的经验材料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理论、概念,依据严密的逻辑规则和推理过程进行假设检验、数理推断、悖论分析,对描述信息、经验认识进行理论思考,使经验认识升华,这又是有理性思维的特点。它抽象掉具体个体数量上的差异,得出有关对象的共同本质特征的认识;抽象掉所依据的经验材料的特殊,得出有关“类”的一般的认识。

  实际上,描述性统计是推断性统计的重要基础,在某种程度上讲,推断是另一种描述;有时候描述性统计与推断性统计是交织在一起的。因此,统计认识是经验思维和理性思维的统一,兼具有两种思维的成分,两种思维相互交叉,相互补充,使统计认识更系统、更具体和更深刻。

  总之,统计学是一门认识方法论,统计活动是一种认识活动,是要研究探索和发现认识客体本质及其规律性的方法。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它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的规律。它和统计学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哲学对统计学起着指导作用,为统计科学研究和统计工作提供一般指导原则和思维方法;统计学是哲学一般认识方法的具体化。所以,对统计思想进行较深入的探讨和归纳,有利于推进统计理论研究,廓清人们对统计的认识,有助于更合理、广泛的运用统计方法。

  参考文献

  [1]李金昌.关于统计思想若干问题的探讨[J].统计研究,2006,(3).

  [2] 陈福贵.统计思想雏议[J].北京统计,2004,(5).

  统计学的研究特点篇6

  (一)数理统计的主要特点

  数理统计就是通过对随机现象有限次的观测或试验所得数据进行归纳,找出这有限数据的内在数量规律性,并据此对整体相应现象的数量规律性做出推断或判断的一门学科。概括起来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一是随机性,就是说数理统计的研究对象应当具有随机性,确定性现象不是数理统计所要研究的内容。二是有限性,就是说数理统计据以研究的随机现象数量表现的次数是有限的。三是数量性,即数理统计以研究随机现象的数量规律性为主,而对随机现象质的研究为次。四是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为归纳法。最后,数理统计通过对小样本的研究以达到对整体的推断都具有一定的概率可靠性。用样本推断总体误差的存在是客观的,但是数理统计不仅重在研究误差的大小,还指出误差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从数理统计的学科特征来看,数理统计是应用数学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学科之一。由此可见!数理统计从学科划分来说,应属于数学学科,但是其重在应用!而不是纯数学理论或方法的研究,故其采用的方法也就重在归纳法,而不是数学的演绎法。

  综上所述,数理统计的主要特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为、数理统计是一门对随机现象进行有限次的观测或试验的结果进行数量研究,并依之对总体的数量规律性做出具有一定可靠性推断的应用数学学科。

  (二)统计学的主要特点

  统计学是一门收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论科学,其目的在于探索数据的内在数量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

  统计学从其研究的范围来说有三大领域:数据的收集$数据的整理和数据的分析。首先,这三大领域随着统计学的不断发展,已很难分辨出哪个领域更重要些。也许有很多人认为数据的分析要相对重要些。在对1900年和1910年美国两次农业普查资料进行分析时,列宁曾指出:“全部问题,任务的全部困难在于,如何综合这些资料,才能确切地从政治上经济上说明不同种类或类型的农户的整个情况。”这足见数据整理的重要性。近年来困扰我国统计研究的并不是数据的分析方法,而是缺少充分真实有效的统计数据,造成无法用数据去检验或证实相应的经济理论、经济模型和经济政策。数据收集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其次,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科学。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在这众多的方法中,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大量观察法、统计指标法、统计分组法和模型推断法。特别是大量观察法更成为统计学最重要的基本特征方法之一,也可以说这是统计学与数理统计的根本区别之一,否则,统计学也就真的成了现代西方数理统计学了。随着统计学由早期的纯粹描述统计不断拓展为描述统计与推断统计并重,直至有的学者认为现代统计学应该以推断统计为主,描述统计为辅,暂且不论这种观点是否有不妥之处,但可足见推断统计学已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事实上,推断统计已成为现代统计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再次,统计学从其成为一门科学的那一天起,就把对现象数量方面的研究作为自己的基本特征,但是,同时强调要以对现象的定性认识为基础。

  (三)数理统计与统计学的比较

  通过上述对数理统计与统计学特点的分析,可以把数理统计与统计学的主要异同归纳为如下几方面:

  1.从其研究目的来看,两者都重在揭示总体现象的数量规律性,而统计学更声称要以对总体现象的定性认识为基础。

  2.从其研究的途径来看,数理统计希望通过对总体部分个体的数量特征的研究,以达到对总体相应数量特征的认识;而统计学既希望通过对构成总体的全部个体的数量特征的研究(如果可能$或值得的话),以达到对总体相应数量特征的认识,同时也希望能通过对构成总体的部分个体的数量特征的研究,以达到对总体相应数量特征的认识。

  3.从其研究的手段来看,数理统计主要依赖于小样本特征值统计分布的数学原理来推断总体的相应特征值;而统计学或者说推断统计学主要依赖于大样本特征值统计分布的数学原理来推断总体的相应特征值。

  4.从其研究的主要范围来看,数理统计侧重于对样本数据的定量分析;而统计学不仅重视样本数据的定量分析,而且重视对所获得的总体全部数据的定量分析,同时,重视数据收集方法、数据整理方法的研究。

  5.从其利用样本数据对总体进行推断的数理机理而言,概率论是其共同的基础。特别是作为统计学基本方法之一的大量观察法,其数理基础正是概率论中的大数定律;统计学中用大样本可以方便地推断出总体特征的数理基础正是概率论中的中心极限定理,而无论是大数定律还是中心极限定理也都是数理统计的根基。

  6.数理统计尽管强调应用性,但是它本身还是一门数学学科,重在应用方法的数理基础的研究;统计学更侧重于对解决社会、经济等现实问题数量分析方法的研究与应用,而方法本身的数理基础的科学性研究,则由相应的理论统计学去研究,事实上,推断统计方法的数理基础的科学性研究,正是数理统计的研究范畴之一。

  从上述数理统计与统计学的特点及其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到,随着现代统计学的发展及其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发挥作用越来越大的趋势,数理统计研究问题的理念及其方法已对统计学的发展产生重要的革命性影响,但是,数理统计与统计学毕竟是两门差异较大的学科,不可能简单地加以“统一”。

  二、数理统计在统计学中的地位

  数理统计与统计学是两门不同的学科,不可相互取代,也不可能像多年来有些学者提出的那样,要建立所谓的大统计,或者说融合统计学,其实质就是要把数理统计与统计学融合起来。但是其融合的直接后果就是现在某些高校所使用的统计学教材中,既有统计学的内容,也有数理统计的成分,不伦不类,细读之,其实就是数理统计的内容与统计学内容的简单拼接。这不能不说是近年来,中国统计学、统计学教材、统计教学的一大悲哀:迷失了自我,盲目地要“与西方接轨”。笔者认为要想理顺数理统计与统计学的关系,就必须对数理统计在统计学中的地位加以深入的研究。

  (一)数理统计在统计思想发展中的地位

  统计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统而计之”,就是人们对统计的朴素认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当代的统计已不圄于“统而计之”的范畴。

  1.统计作为人们认识社会的最有力的武器之一,已广泛应用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等众多领域,而每一个领域有其复杂多样性,若采用简单地“统”,即全面调查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全面地了解每一个领域的基本情况及不同领域之间的数量联系的规律性,又为现代社会管理所必需。数理统计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自然而然地为统计学所利用,即数理统计为现代统计学的发展点燃了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科学思想火花——为用总体的部分去说明总体奠定了数理基础。

  2.20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政府要有效地干预国民经济理念的形成,政府以社会经济生活直接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基于对全局数据的掌握,大大地推动了统计思想的发展,不仅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对统计这支“武器”进行开发,更重要的是从立法的角度对统计行为进行规范。在当今许多国家的统计法规中,都明确地规定抽样调查在统计调查中的重要地位。比如,在我国1996年5月经修改后颁布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二章第十条就明确规定:“统计调查应当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以必要的统计报表、重点调查、综合分析等为补充,收集、整理基本统计资料”。而抽样调查的基本原理就基于数理统计的推断原理。可见,数理统计的推断理念在统计实践中的地位已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3.作为社会经济活动主体的企业单位,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下,不仅没有足够的资金、技术支持从事某一方面的全面调查,有时也没有必要通过全面调查以获得生产经营方面的全面数据资料,而抽样调查就足以提供相应可靠的数据作为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依据。这也说明数理统计有着微观的现实需要,为微观经济管理活动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前景。在微观统计应用中有着坚实的思想根基。

  4.统计的理念,已不仅仅在于用历史数据描述历史的发展特征,而当代更强调通过对历史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去预测未来,而这种预测的基础同样基于数理统计的原理。即从历史的时序数据中找出数据的内在数量规律性,以把握未来的走向,即数理统计的分析原理在时间序列数据预测中的作用,同样功不可没。

  (二)数理统计在统计方法中的地位

  随着数理统计解决现实问题的理念在统计思想中地位的确立,数理统计在统计方法中的重要地位也相应地得以确立。

  1.大数定律为数理统计应用于统计学搭起了连接的纽带。大量观察法是现代统计学的基本方法之一,而大数定律又是大量观察法的基础。统计学若没有大量观察法的支撑,则统计分析中的基本指标——平均数与相对数,则失去其应有的作用和意义,可见数理统计在统计方法中的基础地位不容置疑。

  2.中心极限定理为数理统计在统计学中的应用铺平了道路。用样本推断总体的关键在于掌握样本特征值的抽样分布,而中心极限定理表明+只要样本容量足够地大,得自未知总体的样本特征值就近似服从正态分布。从而,只要采用大量观察法获得足够多的随机样本数据,几乎就可以把数理统计的全部处理问题的方法应用于统计学,这从另一个方面也间接地开辟了统计学的方法领域,其在现代推断统计学方法论中居于主导地位。

  3.数理统计中样本抽样分布的理论,为现代统计学中的方差分析、正交设计等方法的应用同样提供了方法上的理论保证。特别是正交设计在现实工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及其对经济的贡献已引起国外学者的高度关注。据日本某些专家估计:“(日本)经济发展中至少有10%的功劳归于正交设计。”这足见数理统计的方法在统计方法中应用的现实意义。

  (三)数理统计在统计内容中的地位

  统计学是一门关于如何收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一门方法论科学。不管数理统计对统计思想的发展有多大的影响,也不管数理统计在统计方法中居于何种地位,数理统计在统计学中的地位还是主要体现在统计分析中的地位。数理统计对数据的收集方法与整理方法的实际影响要比其对统计数据分析方法的影响小得多。也就是说,统计学作为一门方法论科学,其研究领域要比数理统计宽广得多。试图用数理统计取代统计学的观点显然是不正确的,同样试图用大统计学取代数理统计的观点也不正确,毕竟数理统计作为一门数学学科有其自身的不可替代的特点。因此,数理统计在统计内容中的地位,也只能主要体现在统计分析方面。

  1.统计数据收集方法的研究仍然是现代统计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正如前所述,在我国现阶段如何获得大量真实有效的统计数据,是我们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之一。不真实、不全面的统计数据,使国家的宏观管理"经济理论’经济模型和经济政策的统计检验,以及企业的生产经营预测、决策,都不能有效地进行。可见,“统计数据的质量是统计全部工作的生命”的观点的正确性。而数理统计在统计数据收集方面的影响仅体现在统计数据调查方式方法方面,即抽样调查如何组织实施的方式方法,在统计数据收集方法中得以突出和强调。

  2.相同的原始统计数据,采用不同的整理方法所获得的整理资料可以完全不同,并由此对其采用相同的方法进行分析所得的结论,可能完全相反。这足以说明统计整理的重要性。但是数理统计在统计整理方面却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毕竟,数理统计研究的依据是小样本,而统计学研究的依据的是大样本。假如统计学不是以大样本或总体的全部个体为研究依据,统计学也许就真的沦为数理统计了。

  3.数理统计对统计数据分析方法的影响是显著的。不仅体现在对大样本总体参数估计、非参数估计、相关与回归分析、总体分布型态的判断、一个总体参数与两个总体参数的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和正交设计等许多内容上,而且体现在描述统计学中最基本指标:平均数、相对数的计算原理等方面。也许真不可想象,若在现代统计方法的内容体系中缺少了数理统计的关于大样本的分析方法原理,将是怎样一种景象。

  三、统计学传播理念的转变

  对数理统计与统计学的特点作了比较研究,以及对数理统计在统计学中的地位作了分析之后,让我们再回到统计学知识传播的现实实践中来,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我们现在正在做什么、在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今后该怎样把工作做得更好。

  (一)统计学知识传播理念的转变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统计是什么。这是对统计的最基本的认识,可以通过加强对统计知识的宣传达到。在现代统计工作中,尽管“统而计之”仍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在我们的统计学教学与其它途径的统计知识的传播中,绝不能仅限于此。不仅要让不同阶层的人,认识到统计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巨大认识作用,而且要让他们了解统计在国家宏观管理、企业经营预测、决策,以及对经济理论#经济模型、经济政策检验中的重要性,从而使各个阶层的人民群众自觉地参与和配合各级统计机构所开展的统计调查活动,以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完整。这就要求我国必须加强统计知识普及教育及统计法规的宣传教育!开辟多途径多手段的统计知识传播途径。这是统计学传播的基础理念。

  2.统计为什么,即让统计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显然,这是对统计学传播的较高层次要求。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即要知道统计的原理,这并不需要所有的公民都知晓。事实上,只能是具有一定知识基础的人才可能真正理解,且其途径主要是通过高等学校的统计教学活动。由此就对高校的统计学教学理念提出了挑战:统计学课堂上应向学生教授什么。笔者从事高校统计学教学多年,认为高校统计学课堂上应向学生解释统计方法的原理。高校统计学教学课堂不应过分地强调对统计知识的宣传和如何具体地从事统计活动,而应强调重视统计方法机理教学的传播理念,但这在我国现实的高校统计学教学中并没有真正地形成。

  3.怎么做统计,这是统计方法具体应用的问题。可以说当前我国高校统计学教学实质上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实际统计工作。如何收集、整理数据,如何用公式去计算某些指标等。显然,这样的工作中学生就可以胜任。而真正为什么要那样组织实施数据的调查、整理,为什么要那样计算。不仅老师介绍的不够!而且教材编写的深度也不够。

  由此可见,统计知识的传播理念应大致界定在三个层面上:一是统计基本常识的传播。二是如何开展具体的统计活动。三是为什么那样开展统计活动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不同层面的传播对象是有差别的。知道统计是什么、怎么做统计,相对于懂得为什么要那样做统计,其要求是相当低的。也许只要会记数、会写字的居委会大妈,就可以从事数据的收集工作,而会套用公式的一个中学生就可以计算服从X*2分布的统计量的样本数值。而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没有相应的数理统计知识是万万不行的。另一方面,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及统计数据处理软件的开发,利用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分析已变得异常简单,甚至一个孩童都可以教会使用统计处理软件,在这种情况下。是否让学生懂得统计为什么就变得不重要了呢?正相反,在统计学的高校课堂上让学生懂得为什么就更重要了。

  四、我国统计学教材改革的方向

  从对统计学传播理念的不同层次的要求,及数理统计在统计学中的地位和学生的知识结构来看,改革现行高校统计学教材内容体系及教学理念势在必行。

  1.去除现行统计学教材中与数理统计相重复的内容,加强关于大样本的数理统计内容,即增加大样本统计分布的数理基础的内容。

  2.强调大数定律及中心极限定理内容的教学。尽管这两个定理是纯数理统计的问题,但由于其在数理统计的教学中,教师通常重视不够,因为小样本问题才是数理统计研究的主要问题,因此,可能一带而过,而它们恰恰是联系数理统计与统计学的重要纽带。因此,在统计学教材中必须增加并突出其内容。

  统计学的研究特点篇7

  摘要:会计学作为社会学的一部分,不是一个精确的计量科学,固然不能直接套用自然科学的那一套研究思路进行分析,它有其本身的特点。因此,以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的特点、优缺点的互补性作为分析的出发点,以会计研究方法的发展现状作为现实依据,阐述了会计研究方法体系的“双轨制”改革的观点,希望能使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能有更好的发展与转变。

  关键词:规范研究;实证研究;双轨制;会计;研究方法

  当前,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把自然科学中惯常采用的实证研究方法引入会计领域,认为会计科研方法的改革时代到来了,实证研究有望替代规范研究在会计界的研究方法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这显然忽视了研究中需要注意的很重要的一点:环境的适用性。会计学作为社会学的一部分,不是一个精确的计量科学,固然不能直接套用自然科学的那一套研究思路进行分析,它有其本身的特点,任何研究会计学的方法都要从会计这一社会科学的事实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美国会计学家利特尔顿认为:会计随着经济环境的发展,而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那些已经经历了经济环境等要素冲击、检验,并在实务中得到保留的会计理论和方法,在现行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规范研究虽然是一种传统的方法,但会计主体运用规范法成功的构建了会计概念、准则、制度等一系列理论,规范研究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方法体系,它的这种基础地位是在实践中不断证实的,是不可动摇的。实证研究作为从自然科学中引用过来的方法,自然有其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作为一种新型的方法,它的引进能促进会计研究方法的改进与完善。本文从两法的特点、优缺点进行对比分析,进而剖析现行方法体系,认为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不是取代与被取代的关系,而应发挥两法的优势和作用,进行会计研究方法体系的“双轨制”改革,实现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有机的深入融合。

  一、两种研究方法的特点互补分析

  (一)研究资料的文字性和数量性的对比

  首先,相比规范法通过价值判断得出文字性的研究成果的特点,实证法研究资料的数量性决定了研究过程的精确性。事物具有量和质两方面的特征,缺一不可。质是区别于他物的根本,忽视对质的研究,使人容易忘却被数量掩盖起来的

  会计客体的实质内容,也就是忽视对事物的根本矛盾的研究,只有达到一定的质变,方能促进会计研究的根本性的发展;但没有量的一定积累,质的存在只能是海市蜃楼,而实证性的研究为会计理论质的突破奠定了基础。另外,这种文字性和数量性在另一种程度上也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互补。

  (二)研究观点的系统性和研究结论的概括性

  规范法充分的利用了系统论的观点,承认会计科研客体是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的,要研究会计活动,就必须把会计科研客体放到社会诸环境中进行考虑,这样,才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掌握会计科研客体的全貌;而实证法研究结论非常具有概括性,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实证研究能够对科研客体已有的量化资料进行高度的概括,为价值判断提供了有力的历史依据。

  (三)研究方法的传统性和数量科学性

  会计科研规范法是会计科研主体长期以来使用的方法。我们称规范法具有传统性,并不是指它是一成不变的,相反,规范法正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也只有处于不断发展完善的规范法才有可能在会计长期的科研过程中处于基础方法体系地位而不动摇。而实证法沿袭了自然科学的研究思路,具体研究对象是符合统计资料的数量较大的随机样本,资料收集方法是具有统计科学意义的问卷调查、统计抽样,具体研究程序是符合逻辑的实证科学程序,整个运算过程都有相当大的精确性和可信度,可以说,实证法的引入为会计理论的研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二、两种研究方法的优势互补分析

  (一)规范法研究成果的实践指导性和实证法研究结果的精确性

  规范法通过揭示规律,充足完善会计理论和经济秩序,并进行价值判断制定出的规范准则制度等可以很好的指导会计实践并接受会计实践的检验;实证法以数学模型为主要研究手段,以统计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借助计算机进行会计数据处理,有助于精确描述会计研究对象,符合会计研究的基本任务和内在要求。

  (二)规范法的深层次了解性和实证法的会计预测性

  规范研究者通过深入现场,进行现场考察访谈和记录,可以了解到科研客体表面上未表现出来的内涵,有助于了解会计科研客体的深层次内涵和特征;而实证法能够通过对历史资料的统计分析发现仅凭直觉感悟和经验判断所难于发现或不能发现的会计规律,有助于实施有效的会计预测。

  (三)规范法研究结论较强的针对性和实证法的研究对象的简化性

  规范法的研究起点不同于实证法,不是事先提出有利于研究的假设条件,而是从现实出发,提出问题(也即确立课题),然后再搜集资料整理分析,这更加符合当期的实际情况,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较强的针对性;而实证研究简化研究对象的复杂因果关系,把探求因果关系作为理论推演的必要条件,就是说,在研究未展开之前,要求研究者事先确定研究对象中某些自变量和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程度和变化取向,该种方法仍然要求研究者制造一种环境,将那些无关的因素用控制手段加以排除,从而把所认定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显示出来,它这种人为构筑研究环境直接干预客观实在的做法对研究结果容易产生不良影响,因此,研究中难免出现过于简化会计研究对象背后隐藏的复杂因果关系,这就需要后期运用规范法对其进行价值判断。

  (四)规范法和实证法的认识继承性

  规范法所强调的是世界应该是如何运行的,相应的,实证法强调世界是如何运行的,规范理论能帮助我们在实战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判断。认识论认为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的认识、一个方面的认识、一个发展阶段的认识。因此,人们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因此有必要将两法结合,运用规范法将实证法的具体认识进行深化扩展,由具体到抽象,达到认识的高级阶段。当然,如果“是如何”不能为“应如何”的会计研究进行价值判断,则该会计研究要么是在玩“数字游戏”,要么是在“哗众取宠”,这种所谓的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也就只能束之高阁。

  三、会计研究方法体系的“双轨制”改革

  长期以来,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大部分是运用规范研究方法,实证研究很少,使得会计理论容易走向纯粹逻辑演绎推理的道路,并非从实践中来并接受实践经验的检验。而现阶段中国实证会计研究的趋势,只是以模仿英美实证研究的模型和文章格式为主,创新性很少,能够捕捉中国自己独特环境因素的研究也不多。纵观历史,中国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实际上是走了两个极端:20世纪90年代以前,以规范研究为主,将对数学模型定量分析的方法排斥在主流研究之外;90年代之后,受西方会计学者的影响,会计研究走向另一个极端,会计研究者盲目地模仿西方实证研究方法,直接套用西方的成熟的实证方法来解决我国的现实,根本没有结合我国的社会现实,做出不符合我国社会现实的假设,得出与我国现实没有联系的“成果”,最终导致“只见枝叶,不见树木”。

  本文认为,应该对现行会计研究方法体系进行必要的双轨制改革。所谓“双轨制”改革(“双轨制改革”一词借鉴于杨素昌,肖泽忠的研究成果《试论中国国家审计双轨制体制改革》,文中针对我国国家审计改革现状提出了双轨制的思想,本文将此思想应用于会计领域),即在会计理论的初级研究阶段,侧重于实证性,力求客观与精确,而在第二阶段—制定和指导会计准则阶段,侧重于运用规范法进行价值判断,以求被社会接受和认可,进而接受实践的检验,得到新的完善和发展。

  (一)双轨制改革的思想基础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初具规模,资本市场不完善,实体经济占主流,这就需要国家会计研究人员制定出适合我国各方面发展不完善这一特点的研究方法体系,找到适应我国环境的平衡点,而不是简单的照搬或摒弃,更不能直接由规范研究突兀的过渡到实证研究阶段。当然这种平衡也不是简单的对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的中立或者组合,而应是一种深入的融合。虽然现阶段能真正建立在中国经济、政治、人文环境下的实证研究不多,但是在这种大背景下谈论去留哪种研究方法还为时过早,所以有必要让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齐头并进,为中国的会计理论共同做出贡献。 “双轨制”的改革一方面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将研究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另一方面充分的发挥了两种方法各自的优点,没有偏颇,既保证了客观精确性,又保证了价值主观性,在传统的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加入实证研究方法,不再存在理论和实务的脱节现象,为整个会计理论大厦奠定了实践经验的基石。

  (二)双轨制改革的现实可行性

  虽然我国的资本市场不很完善,但是它的迅猛发展也是不能忽视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实证法的运用提供的生存的土壤,在认识的初级阶段,主张运用实证研究,而现实中数据库的建立为实证研究提供了资料保证,计算机等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运用和普及为实证会计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然而,由于法规不健全,可利用的资料较为匮乏,只能用问卷调查、案例分析和实地研究等方法进行初步的研究,具体其他实证方法的运用还有待中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在认识的高级阶段,需要加入规范研究的价值判断,从道德的、文化的或者其他立场、观点对社会事实的可接受性或不可接受性做出实际的评价,从而才能为社会所认可,达到所研究的会计理论结果更具有现实可行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R L 瓦茨,J L 齐默尔曼,陈少华.实证会计理论[M].黄世忠,等,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 威廉 R 斯科特.财务会计理论[M].陈汉文,夏文贤,陈靖,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 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4] 周忠惠.会计研究方法论[M].重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4.

  [5] 李孝林.会计基本理论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

  [6] 于玉林,李端生.会计基础理论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7] 万晓文.现代会计理论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统计学的研究特点篇8

  【关键词】 会计系统; 复杂性; 影响; 研究思路

  会计系统和一般的系统一样,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组成并具有特定目标和功能的有机整体。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社会和新经济时代,传统的会计理论和实践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从而使会计系统的复杂性日益彰显。因此,探讨新形势下会计系统的复杂性特征及其影响,拓展会计系统的研究思路,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一、会计系统复杂性特征的表现形式

  (一)联系性

  首先,会计系统既是一个管理系统,也是一个信息系统,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从信息处理的角度,强调其数据处理的功能,将会计系统理解成会计信息系统,但这并不排斥也不应该排斥会计系统具有管理功能;同样,从管理的角度,强调其管理的功能,将会计系统称为会计管理系统,但这也不排斥会计系统具有数据处理功能。会计管理是利用会计信息来进行的,会计系统在履行管理功能过程中,同时也进行数据处理工作,即在管理过程中同时对数据进行收集、加工、传递、存贮、输出等处理工作;同样,会计系统也是在执行数据处理功能过程中,同时进行管理工作,即通过对各种数据处理并利用其产生的信息来实现管理的预测、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具体职能。会计的管理功能是对会计基本职能中监督职能的发展,会计的数据处理功能是对会计基本职能中核算职能的发展。

  其次,会计系统的子系统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责任会计都可视为会计系统的子系统,四个子系统之间联系紧密,相互配合。比如,IT环境下会计系统重构理论即是利用会计系统内部各子系统间的密切联系而得出的一种融合理论及模型构建;再比如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IIMS模型(即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信息集成管理系统模型)构建与实施,就从实务运作中把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管理控制的会计管理与控制循环。

  此外,会计系统与构成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其他子系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会计系统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会计子系统具有综合性强和涉及面广的特点。一方面,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其他子系统的人、设备、技术、供应、生产、销售等活动都以货币的形式反映到会计子系统中来;另一方面,会计子系统通过自身的数据处理为其他子系统提供必要的信息,从而影响和促进其他子系统的管理。

  (二)开放性

  会计系统的开放性是指会计系统与会计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并相互作用和不断调整自己,以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发展和变化。会计系统与经济、法律、政治、文化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会计系统和外部环境之间连续不断地信息交换,使会计系统具有开放性特征的同时,凸显复杂多变的特性。一个系统与外部环境间相互作用越强,其复杂程度就会增加,且对环境条件更加依赖,对条件的变动更为敏感。因此,在社会系统中运行的会计系统必须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此外,信息时代浪潮引发的企业组织形式的变革、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创新等,使得传统会计系统的内部环境也发生了重要变化。比如,传统财务会计的四大假设(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有时无法合理地对新经济时代的特征加以概括与解释,从而使传统会计系统发生松动与肢解。单一的会计主体观不利于反映复杂和特殊的企业经济关系;持续经营观不利于充分反映企业经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太长的会计分期不利于及时反映企业的财务信息;货币计量不利于提供有效的非量化信息,因此信息时代下的会计假设需要重构和创新,而这种重构和创新离不开会计系统开放性特征的支撑。

  (三)动态性

  系统是动态的,它处于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之中,对于任何一个动态的系统来说,系统的平衡状态总是相对的和有条件的。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环境污染加重、人力资源竞争加剧等新的挑战,会计系统也须不断演化,在演化过程中对原有会计系统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改革,力求会计系统的不断完善,比如环境会计、人力资源会计、实证会计、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等的诞生则在更高层次上推动了会计系统的发展。

  (四)层次性

  系统的层次性指的是由于组成系统的部分存在差异,使系统组织在地位、作用、结构和功能上表现出等级秩序性,形成具有质的差异的系统等级。会计系统是一个具有多功能和多层次的系统,在系统中每一层次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在系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组及完善的功能。自20世纪50年代,现代会计产生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后,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都各自在其领域得到空前发展,而财务会计的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又不断向上发展,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推动财务会计系统向更高层次不断深化。

  二、会计系统复杂性的影响

  (一)会计系统的复杂性动摇了传统会计的理论根基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会计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会计的会计假设、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报告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冲击和影响。比如,会计主体假设一开始是为了明确核算的空间范围和明确经济权利和责任的归属主体,而网络时代公司由于会计主体的外延不断变化,单一部门可能也会形成一个报告主体,从而使会计主体的认定产生困难,原来适用的会计规则出现了问题,因而适时扩展会计主体的内容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再比如,现行财务会计报告采用的是通用财务会计报告模式,报告单位通过收集、加工、整理、计算、汇总等一系列财务会计程序产生通用的财务会计报告,这种单向的信息供给虽然对决策和监督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标准化的财务会计报表模式决定了会计信息的供给结构是“窄”型的,在会计信息提供方式上是单一的,缺乏供求双方的互动。

  (二)会计系统的复杂性使会计系统的空间越来越大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以产权交易为特征的企业合并已成为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方式,金融创新则产生了大量的衍生金融工具,它们在给传统会计带来冲击的同时,也拓展了财务会计系统的空间。同时,市场经济的竞争特性要求企业需将财务会计系统和管理会计系统进一步耦合,才能在竞争中获得先机。此外,新的制造环境对成本会计系统也产生冲击,弹性制造系统、电脑辅助设计和制造系统、制造资源规划等新的制造环境不仅需要成本会计技术手段与方法不断更新,而且需要将成本会计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

  (三)会计系统的复杂性要求会计人才培养和评价模式的创新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会计系统日益复杂,会计人才资源成为了重要的战略资源。新形势下的会计人员应了解国际经贸环境,熟悉资本市场运行规则,而且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全球高等会计教育的逐渐趋同,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具有国际观念、国际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会计人才。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在教育理念、目标、模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革新,以适应会计人才国际化的要求。此外,如何科学评价各类会计人才,最大限度做到人尽其才,不断提高会计人员整体专业素质,打造一支拥有国内一流、国际认可的金牌证书的专业队伍,是一个事关会计行业以什么样的方式发展,以什么样的速度发展的大问题,因此要进一步提高对会计人才评价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积极探究会计人才评价新途径。

  三、会计系统的研究思路

  (一)用战略管理的思想指导会计系统的研究

  战略管理是指对一个企业或组织在一定时期的全局的、长远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政策,以及资源调配做出的决策和管理艺术。用战略管理的思想指导会计系统的研究,是指在研究会计系统时一定要站在全局的高度,用长远的视角研究会计系统的各子系统的相互关系,不能用静止、片面的观点进行会计系统的研究。

  (二)以数学和计算机作为会计系统研究的基点

  会计科学作为一门计量科学,对会计系统复杂性的研究需要突破任何一种单一的模式。仅仅采用数学工具,或者仅仅采用计算机仿真,都难以有效地解决会计系统中出现的所有复杂问题。因此,把会计系统的研究同时置于数学工具和计算机的基点,是研究会计系统复杂问题一条可行的途径。数学作为理论研究的基本工具,在揭示系统的内在关系和演化规律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单纯依靠数学工具将使研究受到局限而无法涉及更广泛的领域和问题,特别是那些需要用复杂的数学模型才能表述的问题,而借助计算机工具则可以弥补这一缺陷。计算机在信息处理上的优势,可以为理论研究所需要的复杂计算提供可行性,数学和计算机在高层次上的结合,可以使会计系统的研究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积极探寻会计系统的研究方法

  会计系统的研究需要采用系统研究方法。系统研究方法源于系统科学的发展,是指依据系统论原理,以系统为研究对象,具有从整体出发,进行“综合—分析—再综合”,确定目标与实现目标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等特点。会计研究一般方法主要有资料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抽象法、比较法等;会计研究专门方法主要有整体分析法、结构分析法、目标分析法、功能分析法等。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飞跃,都离不开先进思想观念的支撑。在研究会计系统时,应运用系统的观点,努力探索会计系统的内在规律,积极解决会计实践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会计系统呈现出新的变化,会计系统边界的模糊化、核算重点的多元化、核算期间的多样化等使得传统的会计系统面临新的挑战,因而会计系统的复杂性特征将日益明显,会计系统研究的领域和内容也将不断拓展。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应正确理解会计系统的复杂性特征,运用系统论的视角并采用合适的方法,加强对会计系统的层次、内容及其子系统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努力拓展会计系统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不断丰富会计系统的内涵和功能。

  【主要参考文献】

  [1] 于玉林.论会计系统研究方法[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0(3):3-10.

  [2] 于玉林.基于会计系统本质:会计系统研究方法的应用[J].会计之友,2010(7):8-13.

  [3] 徐强国.论会计系统与会计价值机制[J].当代财经,2006(6):107-111.

  统计学的研究特点篇9

  【关键词】 会计系统; 复杂性; 影响; 研究思路

  会计系统和一般的系统一样,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组成并具有特定目标和功能的有机整体。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社会和新经济时代,传统的会计理论和实践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从而使会计系统的复杂性日益彰显。因此,探讨新形势下会计系统的复杂性特征及其影响,拓展会计系统的研究思路,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一、会计系统复杂性特征的表现形式

  (一)联系性

  首先,会计系统既是一个管理系统,也是一个信息系统,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从信息处理的角度,强调其数据处理的功能,将会计系统理解成会计信息系统,但这并不排斥也不应该排斥会计系统具有管理功能;同样,从管理的角度,强调其管理的功能,将会计系统称为会计管理系统,但这也不排斥会计系统具有数据处理功能。会计管理是利用会计信息来进行的,会计系统在履行管理功能过程中,同时也进行数据处理工作,即在管理过程中同时对数据进行收集、加工、传递、存贮、输出等处理工作;同样,会计系统也是在执行数据处理功能过程中,同时进行管理工作,即通过对各种数据处理并利用其产生的信息来实现管理的预测、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具体职能。www.133229.coM会计的管理功能是对会计基本职能中监督职能的发展,会计的数据处理功能是对会计基本职能中核算职能的发展。

  其次,会计系统的子系统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责任会计都可视为会计系统的子系统,四个子系统之间联系紧密,相互配合。比如,it环境下会计系统重构理论即是利用会计系统内部各子系统间的密切联系而得出的一种融合理论及模型构建;再比如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iims模型(即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信息集成管理系统模型)构建与实施,就从实务运作中把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管理控制的会计管理与控制循环。

  此外,会计系统与构成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其他子系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会计系统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会计子系统具有综合性强和涉及面广的特点。一方面,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其他子系统的人、设备、技术、供应、生产、销售等活动都以货币的形式反映到会计子系统中来;另一方面,会计子系统通过自身的数据处理为其他子系统提供必要的信息,从而影响和促进其他子系统的管理。

  (二)开放性

  会计系统的开放性是指会计系统与会计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并相互作用和不断调整自己,以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发展和变化。会计系统与经济、法律、政治、文化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会计系统和外部环境之间连续不断地信息交换,使会计系统具有开放性特征的同时,凸显复杂多变的特性。一个系统与外部环境间相互作用越强,其复杂程度就会增加,且对环境条件更加依赖,对条件的变动更为敏感。因此,在社会系统中运行的会计系统必须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此外,信息时代浪潮引发的企业组织形式的变革、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创新等,使得传统会计系统的内部环境也发生了重要变化。比如,传统财务会计的四大假设(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有时无法合理地对新经济时代的特征加以概括与解释,从而使传统会计系统发生松动与肢解。单一的会计主体观不利于反映复杂和特殊的企业经济关系;持续经营观不利于充分反映企业经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太长的会计分期不利于及时反映企业的财务信息;货币计量不利于提供有效的非量化信息,因此信息时代下的会计假设需要重构和创新,而这种重构和创新离不开会计系统开放性特征的支撑。

  (三)动态性

  系统是动态的,它处于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之中,对于任何一个动态的系统来说,系统的平衡状态总是相对的和有条件的。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环境污染加重、人力资源竞争加剧等新的挑战,会计系统也须不断演化,在演化过程中对原有会计系统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改革,力求会计系统的不断完善,比如环境会计、人力资源会计、实证会计、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等的诞生则在更高层次上推动了会计系统的发展。

  (四)层次性

  系统的层次性指的是由于组成系统的部分存在差异,使系统组织在地位、作用、结构和功能上表现出等级秩序性,形成具有质的差异的系统等级。会计系统是一个具有多功能和多层次的系统,在系统中每一层次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在系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组及完善的功能。自20世纪50年代,现代会计产生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后,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都各自在其领域得到空前发展,而财务会计的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又不断向上发展,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推动财务会计系统向更高层次不断深化。

  二、会计系统复杂性的影响

  (一)会计系统的复杂性动摇了传统会计的理论根基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会计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会计的会计假设、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报告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冲击和影响。比如,会计主体假设一开始是为了明确核算的空间范围和明确经济权利和责任的归属主体,而网络时代公司由于会计主体的外延不断变化,单一部门可能也会形成一个报告主体,从而使会计主体的认定产生困难,原来适用的会计规则出现了问题,因而适时扩展会计主体的内容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再比如,现行财务会计报告采用的是通用财务会计报告模式,报告单位通过收集、加工、整理、计算、汇总等一系列财务会计程序产生通用的财务会计报告,这种单向的信息供给虽然对决策和监督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标准化的财务会计报表模式决定了会计信息的供给结构是“窄”型的,在会计信息提供方式上是单一的,缺乏供求双方的互动。

  (二)会计系统的复杂性使会计系统的空间越来越大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以产权交易为特征的企业合并已成为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方式,金融创新则产生了大量的衍生金融工具,它们在给传统会计带来冲击的同时,也拓展了财务会计系统的空间。同时,市场经济的竞争特性要求企业需将财务会计系统和管理会计系统进一步耦合,才能在竞争中获得先机。此外,新的制造环境对成本会计系统也产生冲击,弹性制造系统、电脑辅助设计和制造系统、制造资源规划等新的制造环境不仅需要成本会计技术手段与方法不断更新,而且需要将成本会计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

  (三)会计系统的复杂性要求会计人才培养和评价模式的创新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会计系统日益复杂,会计人才资源成为了重要的战略资源。新形势下的会计人员应了解国际经贸环境,熟悉资本市场运行规则,而且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全球高等会计教育的逐渐趋同,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具有国际观念、国际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会计人才。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在教育理念、目标、模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革新,以适应会计人才国际化的要求。此外,如何科学评价各类会计人才,最大限度做到人尽其才,不断提高会计人员整体专业素质,打造一支拥有国内一流、国际认可的金牌证书的专业队伍,是一个事关会计行业以什么样的方式发展,以什么样的速度发展的大问题,因此要进一步提高对会计人才评价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积极探究会计人才评价新途径。

  三、会计系统的研究思路

  (一)用战略管理的思想指导会计系统的研究

  战略管理是指对一个企业或组织在一定时期的全局的、长远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政策,以及资源调配做出的决策和管理艺术。用战略管理的思想指导会计系统的研究,是指在研究会计系统时一定要站在全局的高度,用长远的视角研究会计系统的各子系统的相互关系,不能用静止、片面的观点进行会计系统的研究。

  (二)以数学和计算机作为会计系统研究的基点

  会计科学作为一门计量科学,对会计系统复杂性的研究需要突破任何一种单一的模式。仅仅采用数学工具,或者仅仅采用计算机仿真,都难以有效地解决会计系统中出现的所有复杂问题。因此,把会计系统的研究同时置于数学工具和计算机的基点,是研究会计系统复杂问题一条可行的途径。数学作为理论研究的基本工具,在揭示系统的内在关系和演化规律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单纯依靠数学工具将使研究受到局限而无法涉及更广泛的领域和问题,特别是那些需要用复杂的数学模型才能表述的问题,而借助计算机工具则可以弥补这一缺陷。计算机在信息处理上的优势,可以为理论研究所需要的复杂计算提供可行性,数学和计算机在高层次上的结合,可以使会计系统的研究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积极探寻会计系统的研究方法

  会计系统的研究需要采用系统研究方法。系统研究方法源于系统科学的发展,是指依据系统论原理,以系统为研究对象,具有从整体出发,进行“综合—分析—再综合”,确定目标与实现目标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等特点。会计研究一般方法主要有资料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抽象法、比较法等;会计研究专门方法主要有整体分析法、结构分析法、目标分析法、功能分析法等。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飞跃,都离不开先进思想观念的支撑。在研究会计系统时,应运用系统的观点,努力探索会计系统的内在规律,积极解决会计实践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会计系统呈现出新的变化,会计系统边界的模糊化、核算重点的多元化、核算期间的多样化等使得传统的会计系统面临新的挑战,因而会计系统的复杂性特征将日益明显,会计系统研究的领域和内容也将不断拓展。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应正确理解会计系统的复杂性特征,运用系统论的视角并采用合适的方法,加强对会计系统的层次、内容及其子系统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努力拓展会计系统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不断丰富会计系统的内涵和功能。

  【主要参考文献】

  [1] 于玉林.论会计系统研究方法[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0(3):3-10.

  [2] 于玉林.基于会计系统本质:会计系统研究方法的应用[j].会计之友,2010(7):8-13.

  统计学的研究特点篇10

  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布兰达•B•瑞特兰德(BrendaBarmanRitland)博士根据前人的研究总结了“基于设计的研究”的一般过程。(1)了解性的探究阶段,即全面了解教学的需要,并设计出灵活可变的教育干预,可进一步分为需求分析、文献调研、理论发展、受众特征分析四个步骤。(2)实施阶段,即在实践中收集数据和信息,对初步模型扩展形成教育干预,并进一步阐明与教育现象关键点紧密相关的研究问题,可进一步分为系统设计、建构原型、细化设计三个步骤。(3)具体情境评价阶段,即运用质和量的评价工具来描述、监视和获取预期的和非预期的干预信息,并运用混合评价方法做出客观、有意义的评价,可分形成性测试、理论/系统精化、实施、评估结果四步。(4)扩展影响评价阶段,即将一个成功的教育干预在更多的教育场景中进行应用,通过大量的实验归纳出基本原理和理论,具体可分为刊印结果、扩散性适应、得出结论三个步骤。“希赛可”人工智能系统英语口语教学系统是“基于设计的研究”在英语教学中的典型案例,它既可帮助学习者学以致用,又可通过激发其学习兴趣而提高学习效率。该系统包括“智能口语对话系统”“、智能单词测试系统”、“课程管理系统”三个子系统。第一个子系统包括“语法检查”、“文本阅读”、“情境对话”和“自由聊天”模块;第二个子系统包括“语音输出”、“练习/测试”、“反馈”和“总结”;第三个子系统包括“系统登录”“、课程管理”“、用户管理”和“活动报表”。动态试题库及时为单词测试系统和课程管理系统提供最新、最全面的试题,特有的学习动机激发机制有效提高了各个环节的学习动机。学习者可以在单词测试系统中学习单词,还可以通过口语测试系统的“场景对话”进行语音强化,同时单词系统还可以通过测试结果为口语对话系统的模块内容提供反馈建议,提高学习效率。从2002年“希赛可”第一版在网上推出到2006、2007年的两轮教学应用,逐步完成了“基于设计的研究”的一般过程。陈维超、贾积有等于2002年推出第一版并放在网上供用户免费使用,以此收集用户意见并不断改进系统。2006年9~12月,系统被应用于某高校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中,进行首轮本地教学应用。2007年3~6月,系统的第二轮教学应用在某重点中学高二英语重点班(学生45名)内进行。首轮试用将最初的设计投入教学,并根据教师课堂观察、师生讨论、学生意见、学期初、末问卷调查来进行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重点关注学生对系统的使用程度,师生对该系统的满意程度及有待改进之处。开发者参照本轮后学生英语口语考试成绩修正和新增系统功能,总结下一轮试用的注意事项。第二轮的教学应用主要是通过开学和期末的问卷调查、使用过程中与师生的交流以及同学生的座谈、研究者的观察等来获得系统改进的意见。相关总结分析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1)虽然学生对自身口语水平仍不满意,但迫于作业压力、锻炼机会少等情况而无法投入更多精力,学习管理能力的不足与教学评价手段的不完善也阻止了学生口语水平的提高。(2)系统需要加强与教师的配合和自主学习指导,并考虑加入支持学习管理模块。研究结果显示,学习者口语水平的自我评价与学习主动性和自信性成正比。因此,系统可以为不同口语水平者提供不同长度、数量的课堂主题对话,设置对话生词量和对话语速,并为学习者提供相关生词解释及自主学习建议,引导其更好地进行学习管理。(3)教师用户应让学习者提前熟悉相关材料,并根据学生水平差异提供相应辅导。系统应根据教师教学经验突出学习重点,并设置字典和记事本功能以便学生能及时解决课堂问题,完成课后复习。(4)此项研究尚未成熟,它缺乏统一的研究方法体系来指导干预的设计及其评估。由于评估者也是设计者,因此研究结果的可靠性遭受诸多质疑。“希赛可”系统在真实的外语教学环境中,针对口语教学中的真实问题,在研究者、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反复循环、评估与修正而逐渐完成。它抓住当前外语教学改革中的热点问题,紧密地结合了设计与研究,实现了技术、理论和实践上的有效统一。研究成果不仅有利于该系统的优化改进,更有利于外语教学的长远发展,对于理解和认识“基于设计的研究”的内涵及过程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以上个案表明基于设计的研究对创设“新型学习环境”、“形成情境性的学习和教学理论;促进教学设计与产品开发走向统合;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和研究积极性”。

  二、“基于设计的研究”的不足之处和未来发展趋势

  “基于设计的研究”存在某些尚待处理的问题。由于每一项“基于设计的研究”均建立在“真实的情境”之下,其结论无法体现一般规律,仅适用于特定的具体环境。研究背景的复杂性和客观性导致相关教研方法在不同情境中的重复实验容易产生操作困难,并且“迭代循环性”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繁多的数据常使研究者无法取舍。该研究在学界尚未形成统一定义,其哲学根基、操作方式、成效标准也暂存认识分歧。尽管如此,“基于设计的研究”作为一种有力的教育技术学研究范式,把传统外语教育研究与学习同现代教育技术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为教育技术最终形成独特的研究方法做出创新性和有效性的尝试,并因其显著的功效而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可。

  三、结语

统计学的研究特点十篇

统计学的研究特点十篇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