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vod.cyol.com/vod/data/video/202303/09/2c039a40-97d1-488b-f76f-4914e20365d9/transcode_06ffb95c-0e69-7192-b9c1-d4fe358a.mp4/av-g.m3u8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在基础教育阶段,如何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双减”背景下,怎么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四中校长马景林近日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应衔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要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服务,通过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因材施教。
“根据测算,的确存在3‰到5‰比例的超常儿童。”马景林说,对于这部分儿童,要让孩子的天赋、才能很好地发挥出来。
马景林指出,长期以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未能有效衔接,基础教育阶段多重视升学率,而高等教育多重视就业率,两者对人才的培养存在脱节。他认为,应促进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贯通培养,不仅要在知识学习上充分衔接,还应在现有的中高考制度框架下,进一步创新和完善评价选拔制度,避免把评价标准局限在升学考试或某种竞赛当中。
有人说,培养要有反馈,总想看看自己孩子和同龄人在面对相同考试时,到底是什么样子。对此,马景林表示,“什么事情一旦和考试挂钩,就有可能僵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切忌急功近利,孩子的发展是最重要的。可能一两年内,我们所关注的‘指标’并不好,但这并不妨碍他未来在某些方向能成为真正的创新人才。”在马景林看来,师生都需要从考试的压力中解放,受到的限制越多,离人才培养的目标就越远。在基础教育阶段,帮助学生多拓展能力,才是对未来最有帮助的。
2023年2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如何做好“减”和“加”之间的平衡?马景林认为:“‘双减’政策的背后是国家对人才战略的调整,无论是拔尖创新人才还是普通学生,都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这一点至关重要。”因此,实现“双减”有效减负,不是靠降低难度和减少数量,而是通过“提质”“增效”实现教育的优质均衡。
比如在“双减”政策落地后,北京四中更加看重课堂效率,教师调整了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努力适应并满足当下学生的需求;在课程建设上,不仅有对“国家课程”的精细化设计,还基于学生需求和师资力量丰富了“校本课程”,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都将走进哲学、逻辑学、博物馆学、知识应用课程、创新课程等课堂。马景林说:“‘双减’后,学生有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可以自主参与到不同的课程和活动中去,这为孩子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条件。”
相比于过去把成绩作为判断学生好坏的重要标准,马景林认为,现在的教育评价内容更加多元,不仅包括教学分数,还包括人的成长成才等一系列的内容。“要认识到,学生的成长过程是阶段性的,并不是所有孩子在关键时段都能保持持续优秀,尤其当知识挑战越来越大时。”因此,不要用即时性的标准评价孩子,应该用多元、系统的视角来关注人的全面成长和发展。
自2014年以来,北京一直在致力于中高考制度的改革,改革不仅体现在试卷呈现方面,还体现在考试录取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和招生、升学途径的改变。马景林认为:“未来,这种尝试的步子可能会迈得更大,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同时,对孩子的评价标准和招生方式也会更加灵活,一定会让家长看到积极的变化。”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诗童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3年03月09日
04
版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sufengjiong.top/post/1608.html
- 转载请注明: admin 于 足球直播_足球免费在线高清直播_足球视频在线观看无插件-24直播网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